展外,两国人民间的交往,包括派留学生、参观、访问等也要增加。”
廖承志巡视与会的记者:“请那位美国记者提问!”
美联社记者:“我是美联社的记者。请问邓小平先生,你对中美关系发展的前景有何评论?”
邓小平:“中美双方正在谈这个问题。这恐怕也是大势所趋。中美关系从一九七二年发表了中美上海公报以来,有了不断的发展,但是还没有实现正常化。障碍就是一个台湾问题。我们已经向美国指出了实现正常化的条件,就是美国同台湾的关系实现于条:废约、撤军、断交。”
廖承志巡视与会的记者:“请那位日本男记者提问!”
日本男记者:“邓小平先生,您是如何看待和解决中日双方有争议的尖阁列岛问题的?”
邓小平:“在这个问题上,我们同日方是有争议的。你们叫尖阁列岛,我们叫钓鱼岛,名字就不同嘛!我们和fi方共同商定,留待以后解决。我们这代人智慧不够,这个问题谈不拢,我们下一代人总比我们聪明一些,总会找到一个大家都能够接受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。”
与会的记者笑了。
日本男记者:“在没有解决之前,中日双方将如何处理这一问题呢?”
邓小平:“我想用八个字来说明:搁置争议,共同开发。所谓共同开发,无非是那个岛附近的海底石油之类的嘛,我们可以合资经营,共同得利嘛!”
与会记者热烈鼓掌。
东京邓小平的下栩处
邓小平坐在沙发上审阅有关访日的材料。
牟记者带着儿子吴钢走进:“邓副主席,吴钢来看您了。”
邓小平高兴地:“请坐,请坐。吴钢,你什么时候来东京留学的啊?”
吴钢:“一个月前!”
邓小平:“他们办事的效率还可以嘛!”
吴钢:“您发了话,他们敢慢嘛!”
牟记者爱责地:“你呀,就是像你爸爸一样不会说话!”
邓小平:“我就喜欢不会说话的人!吴钢,告诉我:你来日本一个月了,偷了多少知识啊?”
吴钢:“用不着偷!邓伯伯,我来到东京一看,人家的知识是公开的,只要你想学,各大学都有!”
邓小平笑着说:“好!我们的吴钢改偷为学了。”他吸了一口烟,“我送你两句话:一句是外国人说的,叫知识就是力量;另一句是中国老祖宗说的,叫学无止境,三人行必有吾师焉。”
昊钢:“我记住了!”
邓小平:“你不是想搞钢铁的学问吗?明天,你就跟着我去向日本现代钢铁之父稻山嘉宽先生学习。”
大海
一艘气垫船乘风破浪航行在大海上。
稻山嘉宽陪着邓小平站在船头上,他们的头发、风衣被吹得向身后飘去。
廖承志以及牟记者等随员站在邓小平的身后,望着飞逝身后的大海,有着一种说不出的感觉。
廖承志:“牟记者,你知道这位稻山嘉宽先生吗?”
牟记者:“知道,他是日本新日钢铁公司的董事长。”
廖承志:“他还是日本现代钢铁业的创始人,被誉为日本的‘钢铁帝王’。他还担任日中经济协会的会长。”
邓小平转过身来:“他一年前来华访问,先念同志和他探讨了协助中国在沿海地区建造大型钢厂的设想,这就是创建上海宝山钢铁厂的最初动议。”
牟记者恍然大悟:“啊!我随团访问日本的目的地就要到了。吴钢,你向稻山嘉宽先生学习的时机也到了。”
船上的随员看着吴钢那高傲的样子笑了。
稻山嘉宽愕然地用日语问:“你们笑什么?”
廖承志用日语答说:“听说参观你的钢铁公司,大家都十分高兴。”
稻山嘉宽有些得意地:“你们知道吗?日本战前生产的钢只有七百万吨,而今是一亿二千万吨。我们靠的是什么呢?完全是由于实现了工厂的现代化。在这些工厂中,就要参观的群津钢铁厂是最新式的。”
群潭钥铁厂
邓小平在稻山嘉宽的陪同下坐在汽车上参观炼钢车间。有顷,他们来到四号高炉旁边。
稻山嘉宽:“这座四号高炉,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高炉,你们未来上海宝钢的高炉就像它一样。”
邓小平:“能不能帮我们搞个比这个还好的钢铁厂?”
稻山嘉宽:“当然可以!”
邓小平:“每吨钢需要投资多少?”
稻山嘉宽:“每吨需十万日元左右大概就可以了!”
邓小平:“在你的炼钢车间,为什么见不到很多的工人呢?”
稻山嘉宽:“我们的生产系统,全是电子计算机控制的,所以你们见不到太多的工人。”
邓小平:“你的炼钢车间为什么这样清洁呢?”
稻山嘉宽指着四号高炉:“一是这座高炉的本身非常先进,再
第十三集01(3/5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